幼年作诗
沈府后花园中,翠竹摇曳,日光透过竹叶间隙,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年仅十岁的沈瑾瑜负手踱步其间,观察着竹子的形态。他时而轻抚竹身,时而仰头凝视竹梢,脑海里满是竹子或挺拔、或摇曳的模样。
几日前,沈瑾瑜听闻父亲说起朝中奸佞当道,不少忠良之士遭受排挤。看着眼前这一片翠竹,联想到君子身处困境却依旧坚守气节,他心中一动,灵感如泉涌般迸发。
回到书房,沈瑾瑜迅速研好墨,拿起毛笔,稍作沉思,便在宣纸上挥毫泼墨:
《青竹志》
翠影凌霜立小园,虚心劲节韵犹存。
任他风雨频频妒,自有清姿傲乾坤 。
诗作完成后,沈瑾瑜小心翼翼吹干墨迹,捧着诗稿去找父亲。沈父接过诗稿,轻声诵读,不禁眼前一亮。诗中不仅将竹子不畏霜寒、虚心有节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借竹子表达出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情怀,很难想象这竟出自一个十岁孩童之手。
“瑾瑜,这首诗写得极好!”沈父赞许道,“你不仅描绘出竹子的外形,更写出了竹子的品格。”沈瑾瑜稚嫩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容,说道:“父亲,我看到这竹子,就想到您平日教导我,为人要像竹子一样,正直不屈,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此事很快在沈府上下传开,亲友们纷纷夸赞沈瑾瑜才华出众。而沈瑾瑜并未因众人的称赞而骄傲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