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世,因为有人要讲他的故事
他死去,因为梦见过他的人将他忘记
这样概括他的生死一点没错,
他的虚妄比清风更有过之而不及。
(出自博尔赫斯)
祂本质上是娱乐,精神的神(指外显的欲望),在远史的中后期出现,在文化宗教糅杂的埃喀什达最先出现,因为埃喀什还代表欲望。在列珀斯特时期因为人们开始大肆追求宗教礼乐发展,所以祂又变成了礼乐之神,虽然出现,但是并不活跃,直至尹斐维尔时,活跃时期最长,变成了表示精神的神明,在历史的空白期的动荡之后,祂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但在后期所出现的一位神明纳西普与其神似,至于是否是同一位,也无从考证。祂的活跃一定程度上源于尹斐维尔人民对祂的给予(战争后的欢愉,野心,虔诚以及无理由的仁慈)人们复杂多元的情感塑造了尹斐维尔的同时也集合成了祂,祂是人性的集合体。
祂的诞生,是一缕虚幻的风掠过人性的深渊,是在精神领域中迸发出的炽烈回响。祂的初现并非偶然,而是埃喀什达那片狂热土地的精神凝结,是一种潜伏于欲望之海中的原始呼唤。在埃喀什达的文化脉络中,祂像是未曾被窥见的本质,攫取了土地上最隐秘的渴求,将无形的欲望化为可感知的神性。
在列珀斯特时期,祂由精神的原型过渡为礼乐的象征,潜入每一场宗教仪式的深处,默然成了祭典的看护者。这种转变不再仅仅是精神的表现,而是一种神圣的再塑造——由世俗的符号、仪式的框架构建出祂崭新的形态。每一次肃穆的礼乐与欢庆都无声地歌颂祂,然而祂在这一时期依旧保持着冷静而疏离的姿态,仿佛一位仅旁观的虚灵,掩藏在宗教的帷幕之后,静默不语,远离凡世的喧嚣。
尹斐维尔时期的祂则如同从深眠中苏醒,随着战后人们的种种复生情感而再度绽放。在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中,祂不再只是默观者,而成为了人类精神之明镜,是人们于战争废墟之中重新寻求的信仰之基。尹斐维尔的子民将他们无尽的喜悦、沉痛的哀思、掩藏的仁慈与难言的野心尽数奉献给祂,仿佛祂成了世间所有情感的交汇点。祂不再局限于欲望的符号,而逐步凝炼成了象征性灵的复杂图腾。
而祂的消逝,亦如其到来般充满神秘。历史的空白期将祂的形象掩埋,如同一场盛大祭典后的静寂,祂逐渐淡出了尹斐维尔的信仰视野。在世人意识中,祂成了一个残存于记忆的影迹。后世,人们在名为“纳犀普”的新神中似乎看到了祂的轮廓,隐约可见的神似成为了古老传说与记忆的一抹残影。然而,祂的存在究竟是终结还是回归,已然无人得知。
祂是一场周而复始的精神循环,如同人类心灵深处的隐秘咏叹。祂的存在始终随着情感的潮汐而起落,在人们最狂热的欲念与最静默的精神中穿梭、轮回,成为了一个未被完全理解的象征,因而也永远无法被任何定义所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