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卡人:陈怀澈
同一张卡同一件事的小周的打卡:https://elfartworld.com/works/9732931/
作者不详的意思是如果写得好就是oc写的,写得不好就是zzr写的
————————————————————
【原文】
《使北行》
汉家宫阙入紫微,白鹤衔云绕殿飞。
冥杳九锁玄都闭,喧嚣三市凤书微。
感诚君王真传法,羽人宝箓降门闱。
反复烧丹七飞俱,长生化石六转僟。
为祝千秋开绛阙,舞乐钧天奏受图。
绣榻斜风枕和璧,宝鼎横云烩隋珠。
戴花儿童烟火乐,叩血孤老陛阶污。
有意雀使离方丈,无心氓隶死通途。
金檐耀日獬豸槛,龙脑烹香麒麟壶。
四夷贡宝朝丹墀,光车雕箧累胡奴。
东来瀛洲杉罗木,北奉霜原青海骢。
南进赤梁龙油绢,西献波罗琉璃盅。
鸾鸟吹歌舞迟日,烛阴衔火驾飞虹。
酒肉朝夕三十六,南来冲天吹鼓戎。
忽报猃狁叩边急,游骑十万攘河汀。
遂令将军疌平虏,式歌式舞休教停。
帐下参议有子成,愿向单于索赍信。
探饵虎口金镝箭,通令胡匈卷甲兵。
海岱鸿儒廷尉卿,能将玄奥致征旌。
便乘灵牌授节旆,为感行人识忠贞。
寄言冀图甚百年,不使丹心堕丛荆。
剑留一柄笛一管,径往辕门辞帝京。
萧瑟胡风暗吹沙,危楼对月弄《梅花》。
初如姮娥泣桂影,变似桑梓庥柳芽。
胡雁双飞岨《陇头》,胡儿无归泣《胡笳》。
行营收角人静后,曲终明月中天斜。
探丸徇义轻侠夜,僄履宝剑窃番衙。
五十灯火焌应晚,三千甲兵醒亦赊。
重帘睡梦单于枕,金镝摧阵敕勒遐。
风车云舆持箭去,北骑鸡鸣破早霞。
河东年少哥舒郎,流星踏马紫电光。
不肯诎膝约城下,冠缨奔走过山阳。
相逢当路问姓名,示使镝箭救存亡。
并辔同翥关山越,蹄间三寻碎夷霜。
层罽迭帷匼虎帐,利戟明刀列廷场。
自言汗使传金令,毋许专由桎孤荒。
昼牧羝羊偕子卿,夜饮胡酥觞博望。
临履春秋日偊偊,回首尘埃家茫茫。
行掠防河勚兜鍪,南望贺兰战未休。
驰驱阴阳病儿女,旷废荣枯瘦驵牛。
窃言汉家开边市,坐断宣威许互易。
茶旗金铁与桑麻,竞争引纸换盐脩。
番人困顿私传语,应将长日觅米油。
千骑万帐去北旅,百家十里改南辀。
离散车马倒校旗,驱策不及恼夷酋。
乱军阵里玄牌裂,救解蝉脱返灵、幽。
归心奔驰十三夜,千里传捷报明堂。
天子眉舒问所欲,如何枯梧栖凤凰。
名题上列中郎将,丹朱添毫序嘉章。
白衣班朝阙,左右俱惊忙。
状元谈袖手,良人走开疆。
太平潜光侍桃李,倒悬济世作锋芒。
待经邦国觅肱股,不在庙堂在郊荒。
【赏析】
这首长篇叙事诗写于烨代承和末年,以霜原南下入侵和周拂桢出使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作者不明。诗人以恢弘的史诗笔法,对烨灵宗求仙问道、周拂桢设计退军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在继承唐代乐府叙事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浪漫化的艺术加工。诗中角色皆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诗人却不拘泥于史实,描绘出一个脱胎于历史事实的传奇故事,也为现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考证视角。
从结构上看,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家宫阙入紫微”到“径往辕门辞帝京”,诗人用全诗的大半篇幅交代了故事背景,由烨灵宗的骄奢淫逸引发边疆战事、周拂桢自荐出使霜原;第二部分从“萧瑟胡风暗吹沙”到“救解蝉脱返灵、幽”, 写周拂桢胡营盗令、劝说霜原退兵,最终功成身退;第三部分从“归心奔驰十三夜”到“不在庙堂在郊荒”,用短短十四句诗交代了故事的结尾,周拂桢回到朝廷接受表彰,将全诗落足于对其忠义气节的赞美。其间插叙众多,均取材于历史事实,包括烨灵宗为求仙作玄灵铭牌游戏、大理寺卿赠牌、哥舒凌驰援朔方,人物形象丰富独特,故事结构环环相扣。
诗歌开篇交代了故事开始的原因,烨灵宗沉迷于求仙问道,一日仙人临凡,自称要赐给他长生之法,烨灵宗为此举办宴会、召集四方属国进京朝贺。史实中并未记载此次宴会,应为作者杜撰,此处对应的应该是烨灵宗在朝臣中举行的“玄灵铭牌”游戏,一些朝臣被强制要求参与游戏,由此引发了一段可称朝野动荡的混乱时期。其中,朔方节度使连衡被要求参与游戏,朔方作为防御霜原的关内主力军,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处于指挥官缺席的状态;时霜原可汗呼延掠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漏洞,在承和十四年的夏天下令进攻朔方(今宁夏、河套平原一带)黄河防线。诗人用华丽的语言极力渲染宴席之奢侈,烨朝之强盛,“四夷贡宝朝丹墀,光车雕箧累胡奴”,与“无心氓隶死通途”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此后霜原南下的情节便显得荒诞又合理,尽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处境中,烨灵宗仍然耽于享乐,要求“式歌式舞休教停”。此处“将军”即指朔方节度使连衡,周拂桢为官前屡试不第,在长安京畿地区以教书为生,连衡发掘提拔他作为朔方使府官(直接对节度使负责的藩镇官员,不需要经过科举即可任命),才有此后的出使。
插叙提到的“海岱鸿儒廷尉卿”应为承和年间大理寺卿陈怀澈,青州人(今山东省潍坊市),同样是被烨灵宗选来参加游戏的一员。《烨史》记载,出使一事中他将自己的玄灵铭牌借予周拂桢,诗人虚构了陈怀澈对周拂桢的劝告教诲,“寄言冀图甚百年,不使丹心堕丛荆”,警告周拂桢在困境中仍然坚守节操、不被眼前的利益蛊惑,而是放眼于千百年的留名,体现了诗人的当代价值观,也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描述周拂桢出使路上所行所遇,其中既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幻想,也有立足于现实的政治手段。胡营盗令一段为诗人杜撰,历史上周拂桢的确取得了霜原可汗的信物,此时呼延掠因战乱已发被围困长安城内,烨军搜寻时夺得信物,此后才有出使一事。诗中盗令一节融合了五代以来的侠客形象,将周拂桢塑造成一个兼具谋士与侠客特征、智勇兼备的角色,强调了他出使行为中仗义轻侠的部分,又与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形成共鸣。
插叙提到的哥舒凌驰援情节参考历史事实,哥舒凌的父亲是河东节度使阎无咎的副将,在得知朔方受袭后昼夜奔驰,五夜即抵河东,向阎无咎借兵驰援朔方,留下了“哥舒夜奔”的美谈。诗歌将哥舒凌驰援与周拂桢出使一事相联系,无从考据其是否属实,然而哥舒凌仗义解困的人物形象仍然经由本诗深入人心。
霜原南下时正值夏季,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放牧、收获的主要时间。然而霜原为奇袭朔方浪费了宝贵的夏天,游牧民族人人皆兵,牧民平时放牧牛羊、随季节在数个草场之间游走放牧,到了需要劫掠侵袭的时候就化身骑兵,行军时的帐篷、牛马、食粮都需要自备,夏季奇袭对于他们来说代价远高于秋季的常态化劫掠。哥舒凌协助朔方军稳固防线的同时拖慢了他们的进攻脚步,霜原人的物资得不到补充,尤其是由于缺乏盐、茶叶,体弱的儿童与牛羊染病,从而动摇了军心。霜原各部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协力,此时对于霜原头领而言,若劫掠不到足够的战果,此次南下就是血本无归,然而更多的普通牧民已经因物资消耗暗生怨言。周拂桢自称传可汗命令,令霜原人退兵,实则霜原人的沉没成本已经超过他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不愿也不能退兵,因此将周拂桢拘禁看管,并不理会所谓的可汗命令。周拂桢此时展现出了身为未来政治家的出色天赋,他敏锐地发现了霜原牧民与头领之间潜在的矛盾,散播“宣威渡开放互市”的言论动摇军心,不仅将矛盾挑到了台面上,甚至给出了解决方法,牧民纷纷离去,霜原军队离散,也失去了在这个夏天重整旗鼓的能力。诗歌对霜原牧民流露出近乎于悲悯的情绪,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更将拷问指向了阶级矛盾,这或许是全诗的核心。
第三部分是全诗最受争议的部分,诗人描述烨灵宗对归来的周拂桢以礼相待,加官进爵,朝臣对他另眼相看;实则在历史上,烨灵宗并未直接接见周拂桢,也没有提出过为他加官,周拂桢最终的官职并不是诗中所写的中郎将,而是由连衡上书要求的九品朔方节度掌书记,相比之下实在是一个芝麻官。联系到诗歌最后一句,“待经邦国觅肱股,不在庙堂在郊荒”,全诗的种种矛盾便变成了一种讽刺:皇帝想要寻找能够帮助他经邦纬国的股肱之臣,然而这样的臣子并非是在庙堂之上,反而在乡野之中,忠良人才不得重用的现实与第一段的骄奢淫逸相联系,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逻辑结构:正是因为国家荒淫,朝臣尸位素餐,忠良才不得重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烨灵宗践位之初,仍能保持前朝末期不用宗亲、不幸世族的习惯,朔方节度使连衡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以科举得官、在出镇云中的经历中积累履历,以至于成为一方主官。然而随着他沉溺于求仙问道,朝堂形式越发混乱,世家贵族把持国家命脉,上升渠道逐渐被堵死,连衡这样的科举官僚越来越少,更多读书人只能像周拂桢这样,由于缺少裙带关系而不得官身、报国无门。从这个角度看,诗人在结局中幻想为周拂桢加官进爵、留下功名,或许正是对忠臣受甘棠之惠的美好幻想,更加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