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十二月份的别称
|天干地支
|四象
|紫薇斗数——十四主星
|二十八星宿
|诸子百家
————————————
【中华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4月5日或4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孟仲叔季】
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从西周初年流传起的序列习惯。
故一年按序列被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中国十二月份的别称】
(列举较常用的一二)
一月——正月、端月
二月——杏月、仲春、如月
三月——季月、桃月、晚春、暮春、蚕月
四月——麦月、梅月、余月
五月——仲夏、蒲月、皋月
六月——荷月、暑月、季夏、焦月、溽暑
七月——瓜月、兰秋、秋月
八月——仲秋、壮月、桂月
九月——霜月、季秋、菊月、朽月
十月——初冬、开冬、露月、良月
十一月——畅月、幸月、葭月、龙潜月
十二月——腊月、冰月、严月
【别称由来详解】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
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
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
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
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
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
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
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
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
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
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
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
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
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
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
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
”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
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
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
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
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
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卜卦和配合记事,后来更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而干支用来纪年月日时的历法叫做干支历 。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象】
四方神指的是青龙孟章神君,守护东方;白虎监兵神君,守护西方;朱雀陵光神君,守护南方;玄武执名神君,守护北方。四方神也叫四方护卫神,是中国道教传说中的神仙,保护一方,以壮威仪。
【紫微斗数——十四主星】
十四主星是一种叫“紫微斗数”的卜卦方法所用到的周天十四颗星,它们分别是:
七杀星、破军星、廉贞星、贪狼星、紫微星、天府星、武曲星、天相星、太阳星、巨门星、天机星、太阴星、天梁星、天同星。
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北极星,太阴太阳。共十六星。排除北斗七星之第三、第四,剩下就是紫微十四主星了。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中国古代天文学说之一,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二十八宿的名称
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汉·高诱注:「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是角(心脏)、鬲亢(肺)、觯氐(胆)、匜房(胃)、簋心(大肠)、琮尾(小肠)、璜箕(膀胱);北方玄武七宿是斗(肝脏)、兕牛(三焦)、卣女(脑)、簠虚(髓)、爵危(骨)、圭室(脉)、胡壁(女子胞);西方白虎七宿是奎(脾脏)、斝娄(气)、盉胃(血)、盨昴(津液)、笾毕(元气)、璋觜(宗气)、聿参(营气);南方朱雀七宿是井(肾脏)、甗鬼(卫气)、罍柳(脏腑之气)、敦星(经络之气)、壁张(官窍 )、琥翼(奇经八脉)、明轸(十二经脉)」
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古代也有类似我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
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百家谱系
先秦:文武道{顺天应人}微 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
春秋: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
战国:扁鹊、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邓析、公孙龙子、惠子、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
、庞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许行、邹衍、荀子、韩非子、吕不韦
汉: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