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一百八十八次作业【剪影】原创《师傅》 </p><p>作者:江橼 </p><p>关键词:剪影 </p><p>题材:小说 </p><p>标题:《师傅》 </p><p>正文: </p><p>“啊?我师傅?” </p><p>说实话,对面这个记者的问题难住我了。 </p><p>“就是……普通老百姓啊……跟你从小区里随便抓得哪个老太太老大爷一样。” </p><p>记者似乎不满我敷衍了事的态度,再次强调了他的问题。 </p><p>可即便如此,我也想不出别的了。 </p><p>“这么说吧,他就是一个特认死理的老头子。” </p><p>记者对我的话产生了兴趣,也可能是跟我磨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听到了不同的东西而表现出的欣慰。 </p><p>“举个例子详细说一下。” </p><p>“举个例子……”我抬手指向胡乱扔在工作室角落里的人台,“这个是我设计的。好看吗?” </p><p>记者顺着我的手指望去,那是一套汉改的裙子。我并没有向记者解释古代服饰相关知识的意思,反正解释了他也不会写进报道了就是了。 </p><p>“古代审美和现代潮流相结合,好看。这是工作室下季新品吗?” </p><p>“不,这是废品。”我起身,把那套半成品上所有与现代有关的东西通通撕扯下来,侧身,再让他看。“现在,好看吗?” </p><p>它变成了一件完完全全的古装。简单的花色,简单的裁剪,毫无新意,甚至因为我的暴躁而变得破破烂烂,却让人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年代。 </p><p>“……好看。” </p><p>记者迟疑了,但他说的很肯定。 </p><p>“这就是我师傅他老人家固执的地方。”我重新坐回到记者对面,提壶添茶,“他否定了一切现代元素,所需全部从历史取材,力求将史书复刻在作品中,让所有人都能见识到时光的魅力。” </p><p>“可他也不想想,现在还有多少人买衣服求的是复古呢?” </p><p>复古不过是个空有名头的口号罢了。 </p><p>我从抽屉里拿出俩看上去就歪瓜裂枣的陶制茶盏,摆在记者面前。“这是师傅做的,仿黑陶白陶。你摸着良心说说,他造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p><p>“除了摆在博物馆里当假展品以外。” </p><p>记者张了张嘴,啥也没说又闭上了。 </p><p>就在屋内气氛逐渐凝滞,记者和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对话的时候,救星来了。 </p><p>女子是我师妹,跟随师傅学得最多的是造旧。她能把一刚从工厂里取出来的铁杯子搞成用了十几年的老东西。 </p><p>顺便一提,她当年入门搞的第一件东西就是我从景点买回来的主席纪念茶缸子——一眼没看到,就变成了“60年前遗留物”。 </p><p>“您好。”记者起身跟师妹握手。 </p><p>师妹解了披肩,穿着薄薄的长款旗袍坐在了吧台边,离我俩远远的,生怕沾上二手烟。 </p><p>“在您心里,老师傅是个怎样的人?” </p><p>听完提问,师妹45°仰望天花板思考了一下,说道,“挺开明的老头子。” </p><p>“……你确定你没记错人?”要说师傅开明?我第一个跳起来反驳! </p><p>“就是挺开明的啊,还与时俱进。”师妹瞥了我一眼,丝毫没把我当回事。“当年造旧靠的是手艺人的双手,打磨包浆,半个月都不一定能造出一件符合要求的东西。” </p><p>“那时候师傅带我进组给老板做道具,别说半个月了,导演一句话第二天这道具就得到位。你能怎么办?给你八只手都不够用。” </p><p>师妹勾勾手指,我会意地递给她一杯茶。 </p><p>“师傅知道,造旧这行不可能永远吃手艺饭,它得进步,得与时俱进啊!于是他带上烟酒去找了老战友,跟在一群岁数还没他一半大的学生后面记笔记做实验。” </p><p>“这才有了后来这些药水。”她起身走到师傅专用的木头柜子前,翻找起来。 </p><p>最后找到一个看上就很旧,还起着毛刺的针线团子。 </p><p>“看起来像不像用了好多年的东西?” </p><p>记者使劲儿点头。别说用过好多年了,就算说这是他祖奶奶留下来的,他都信。 </p><p>师妹笑着,坐回了吧台上。 </p><p>“全新的针线团子用药水泡半个小时,吹风机吹干后拿刷子蹭两下,就成了。” </p><p>“不得不说,师傅他这么大年纪了,脑子还挺好使。难怪没得老年痴呆。” </p><p>我若有所思的盯着那个针线团子,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p><p>师傅他老人家明明接受新鲜事物这么快,可为什么在制衣上就拗到不行呢? </p><p>但凡他允许在衣服上加一丁点的现代元素,工作室还愁赚不到钱? </p><p>“老三今儿有事吗?”我寻思,不能让我一个人难受,我得把自小跟我一条心的三儿叫来,一起难受。 </p><p>记者面带微笑地望着我打电话,并在本子上写了个“升职加薪”。 </p><p>挂掉电话后没一会儿,老三来了。 </p><p>他进门摘掉机车头盔,大大咧咧坐在了我旁边,沙发都凹进去一大半。 </p><p>“采访师傅?” </p><p>“是的。” </p><p>“就说说对师傅的印象?” </p><p>“对。” </p><p>记者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p><p>“这有啥好说的?不就是一普通老头嘛!” </p><p>嘿,不愧是我师弟!说得好! </p><p>记者眨眨眼,梅开二度又重复了一边之前我俩的对话。 </p><p>“这么说吧,他就是一脑子有坑的小老头。”老三品了口我沏的茶,扭头去冰箱里拿了瓶可乐,插上吸管,坐在餐桌上就这么说起来了。 </p><p>“这么大年纪了在家养养花种种草调教八哥不美滋滋,非得四处乱跑?是,他做的东西老旧真,可是有什么用?有没人买,天天拿退休金补贴工作室,吃糠咽菜的,有必要吗?” </p><p>他一口气干了可乐,打了个响嗝,继续说。 </p><p>“以前还有剧组定道具服装,现在呢?快餐商业片,调个滤镜的事,你穿衣服真不真,道具旧不旧,屁都看不出来。” </p><p>“你们说,师傅他老人家不是脑子有坑是什么!” </p><p>我抄手边烟盒猛地冲他扔过去,“你才脑子有坑。” </p><p>“师傅真白养你这么多年。”师妹翻了个白眼,大概是为了在外人面前保持仪态,这才没撩袖子上手。搁以前,高跟鞋早就上脸了。 </p><p>老三听了也不高兴了,他哼哼唧唧的嘟囔,“真白养我还好了,我也用不着现在天天起早贪黑赚钱养你俩这败家子了。” </p><p>“嘿你小子,行!”虽说现在的确是老三赚钱养着工作室,可他这话我不爱听。“你等着,早晚有天我能让工作室扭亏为盈!” </p><p>“我信了。”老三耸肩又坐回到沙发上,跟记者面对面。“所以,你想问的有答案了吗?” </p><p>“我们师傅是个怎样的人?” </p><p>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问,记者怔了两秒,旋即答道,“就,挺普通一小老头啊。” </p><p>“那你到底采访了些啥……” </p><p>记者:“……我也想知道。”随后,我看到他又把升职加薪四个字划去了。 </p><p>相当用力地划去了。 </p><p>等送走了记者,师妹师弟一左一右站我旁边问,“所以记者为什么要采访师傅?” </p><p>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师傅为祖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p><p>害,这谁知道呢。 </p><p>就那样一个别扭的老头,又能做什么啊! </p><p> </p><p> </p><p>评论要求:笑语 </p><p> </p>
笑死,一篇文把当今现象全都批判了一遍。依旧是熟悉明快的风格,而且对话的自然就好像把整个生活场景给搬到人眼前似的,一部活脱脱的生活情景喜剧的氛围。
最后要给记者一个不及格评分,明明是记者居然最后被人就傻傻地被几个徒弟带偏了,就这水平果然已经远离了升职加薪。我都想到至少五个以上UC标题党... ...嗐,跑题了。
对记者的评价同空茧,这师傅的故事简直可以做成封面故事用大篇幅多视角写出一个系列报道了,居然就这么放弃了,真是让人扼腕。
好喜欢这篇文章朴实又带着精巧小细节的感觉,无论是记者的升职加薪,还是可乐打嗝,每个细节都让场景变得更加生活化的同时,也让角色丰满了起来~就很有种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韵味(不
其实本来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个人的形象会有差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每个人的感受居然都能引出这么一段颇有谈资的故事,并且也能从其中找到一些性格上的共性,也是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