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闻笛落梦中,去也匆匆,寻也无踪。
楼外华灯应幢幢,旧瓶新装,对影成双。
城南有双儿,五岁入朱门。
钟礼模模糊糊地觉着有人牵着自己在往前走,转头看时却发现那人太高大,脖子仰疼了也见不着他的脸。钟礼叫了那人一声,那人也只是点了点头。
“等你们长大了,就不用仰头看人了。”
那人一手牵着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却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从衣物到五官都分毫不差。从孩子的高度只能看到那人的佩剑,那把剑好好地装在鞘里,又狭又直,泛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光芒。剑的主人也像剑,也是又狭又直的,一脸难相的男人牵着他们,不知要走到哪里去。
“……这世上毕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男人不知走了多久,在一扇门前停了下来。回廊是雷家本堂的回廊,房间是大当家的房间。两个孩子对望了一眼,他们都听得出那声音是霹雳堂的徐长老。
“两个都是一般的机灵懂事,可悟性这玩意儿毕竟是天给的,求也求不来,甩也甩不掉。就算他们一般的潜心习武,有希望能成一代高手的也只得那一个。依我看,着另一个跟着堂内的行家学习经商之道,将来富甲一方,也不算丢了钟小姐的脸。”
房里有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像是霹雳堂的大当家雷掣。
跟着又有一个人咳了两声,这人的声音却不像雷掣那么沉,那么重,倒像是对徐长老说的那些都无甚关心一般。
“你要说机灵,那可就说对了。你是不知道,前几天礼儿到我房里玩,我出去再进来,他已经乖乖坐着在玩我的火药了,乐儿就更加了不起,他拿着我画的图纸啊……”
“四……四当家,这些东西让小孩儿乱碰不太好吧!?”
房里的人像是起了小小的争执,两个孩子垂下眼睑不约而同地拉了拉那人的衣袖。那人一句话不说,便牵着他们慢慢又走远了。
“你的剑是好剑么?”
一个孩子突然这样问他。
“白浪是我的爱剑。”
那人答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孩子却也没有追究。
“真好啊。你是在哪里得来的?我也想要一把好的兵器。”
“归剑门里有不少铸造兵器的名家,你若想要的话,我就帮你问问。”
“真的吗?”
那两个孩子放开了男人的手,肩并着肩仰头看他,两双眼睛里都闪着奇妙的光芒。
“那我要一把刀。”
十二执斧钺,十二修百草。
正午的太阳烤得路上的黄沙都像是冒出了一阵阵的烟,人烟稀少的荒道上没有几棵树,却有不少影子。十数个手执兵器的男人正围成圈朝一辆运货马车慢慢接近,拉车的马已经被解了下来,马车上只有一个男人和两个十二岁的少年,奇的是那两个少年相貌生得一模一样,神态气质却大不相同。
“子岐,你骑马回去通报大当家,叫他派人过来接货。”
看上去老成稳重些的少年一动不动地盯着慢慢靠近的强盗们这样说,稚气未脱的声音里还有些颤抖。那中年男人同样紧盯着不速之客们,只用右手轻拍了拍马背。
“季离说得对,你年纪虽小,功夫却已颇高,你从西南角冲出去,那里守备最弱,三五个贼人轻易拦不住你。”
那看起来机灵活泼些的少年逡巡一瞬,随即用力点了点头。
“我马上就回!武叔,季离就拜托您照顾了。”
最后一字的话音还未落地,说话的人已经翻身上马朝包围圈的西南角疾射而出。也许是他势头太急,那些强盗竟一个个都退了一步,像是给他让开一条道。骑马的少年去得极快,到他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他都没有再回头一次。
自然也就看不到雷武的刀已经抵在了留下的那个少年颈上。
“季离,你虽然武艺不高,却很聪明。只是你运气不太好,你不该轻易相信人的。”
雷武本来不是个话多的人,但人太紧张或太高兴时都容易管不住嘴。
“我没什么才能,但毕竟给雷家卖命大半辈子,这些是我应得的。季离,我是看着你们长大的,别人认不出你们,我认得出。你的那些鬼主意对我没有用。”
雷武越说越快,声音里逐渐带上了笑。那些强盗——现在该说是他的那些手下——也稀稀落落地跟着他笑了起来。雷武的笑声很快停了,他发现那个叫做季离的少年也在抖着肩膀笑。
“我们让你认,你才认得出来。雷家让你活着,你才能活到现在。”
那少年还在笑,像是他眼里看见的,心里想着的,都是这世上最快活也没有的事情。雷武却已笑不出了。
雷武直勾勾地瞪着那少年从货物顶上拖下来一个比他自己还高些的布包,慢条斯理层层解开,精钢的寒光从旧布底下若隐若现。
“您不该轻易相信人的,我才是钟子岐。”
钟礼早就下了马,盘坐在土路边摊开几个小包,一心一意地调着些什么。曾几何时的那人就站在他身边看他调药,仍是那把又狭又直的长剑,仍是那身素衣青袍。
“武功再高的人也会受伤,所以我就去学药理。”
钟礼也不管那人有问没问,只是头也不抬地淡淡说了一句,就将调好的药粉装进小罐里站了起来。青衣人看着钟礼悠然上了马,往回行得几步,忽然又转过头来深深看了他一眼。
“托你做的刀,做好了没有?”
十八广交游,十八通商贾。
雷威总是青楼花街里最受欢迎的那一类人。年轻俊秀,豪门之后,出手阔绰,既通音律书画又会猜酒扯笑,也不会与某个人过分纠缠。他请客吃饭总爱设在花街,客人和花街的人都总会给他几分面子的。只有跟钟乐吃饭喝酒的时候,他不太爱去花街。
雷威受欢迎,钟乐却比他更受欢迎。钟乐像是跟一块石头也能做朋友,他能让人人都觉得遇上自己就是钟乐这一天最快活的事情。雷威不愿意跟钟乐去花街,钟乐却是最爱跟他去那些地方的,两人在街上走走停停,不时遇到跟两人打招呼的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见着了合眼缘的酒肆就进去喝一杯再出来,行过三四间的时候,听见酒楼的掌柜在门前陪着笑谢客。
“真是对不住,今儿钟四爷已经把这二楼全包了,这位爷不如还是另择个日子……”
钟乐和雷威对看了一眼,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钟四爷,你也是钟四爷,楼上那位钟四爷往家里带银子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往你嘴里带酒啊,威哥。”
楼上正是一片觥筹交错,华光之中的钟礼并听不到有两个人正在楼下说他的长短。钟乐跟雷威在街口分了手,回身就见到了那个人。那人正板着脸将他的剑入回鞘中,钟乐却像是见到多年的好友一样,笑嘻嘻地走上前去一把揽过了他的肩膀。
“嗯,是你啊!我记得你,你怎么总是一副不开心的样子?”
“你才见过我几次,说不定你刚好都碰上我不开心的时候。”
那人盯着他认认真真地这样说,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在说笑。
“说不定我也不过是你做的一个梦。”
他不像是在说笑,但钟乐还是放声笑了起来。
“你真有趣。今天没空招呼你,改天一起喝酒吧!别忘了托你找的那把刀。”
“……就快完成了。你要去哪里?”
“挡酒。”
秀气的青年朝他眨了眨眼,随手指向刚才走过的那座酒楼。
“两个人一起走回去,总比一个拖着另一个回去好吧?”
龄二十二,习刀术。
钟礼给自己斟上小半盏酒,细细品着喝了,背后传来一个轻而稳的脚步声。很少有人能这么接近他背后,但他一点也提不起回身攻击的念头,不知怎么的,他就是觉得这人不会对自己有威胁。
“你来得不巧,我没准备多的酒杯。”
“也不用。那把刀找到了,我只是来送给你。”
他站起身来回头去看那人,现在他的视线已经足够高,不必再仰起头来才能看见那人的脸了。那人手里掂着一柄刀,刀身色泽沉郁,造型古朴,像是有了些年头。钟礼淡淡道了声谢,伸手去接,手却扑了个空,他看着那人手里的刀,不知怎么的突然有股淹没全身的疲惫感。
“是了,我都忘记问你了。报酬要什么?钱还是物?”
“都用不着。我只是想问你一个问题。”
那人垂下眼睛看着手里的刀,跟着视线又落到了那把叫白浪的剑上。
“那时候问我要刀的,究竟是哪一个?”
“……!!”
钟礼猛然惊起,才发现自己仍躺在床上。手边自然没有什么古刀,那个青袍素衣的剑客即使在梦里也不认得曾经在哪里见过,醒时自然更记不起何时何地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钟礼摇着头下得床来,顺手拿过桌上的酒壶给自己斟满了一杯。酒早已冷了,但他一仰头一饮而尽,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他自己的声音回荡在狭小的房间里,听起来既陌生又困惑。
“什么怪梦。”
1.我是不是企划里第一个过元宵的……
从第二集直接杀到N个月后简直光速作弊,请不要打脸(抱头)
2.我发誓我没有忘记其他的娃……(地宫中:妈你还记得我们哦)
3.赏心院在私设里是临安城御街众安桥附近的高档伎馆,馆中多是清倌,规模不大,胜在精致。(曾在阿羡的故事中出现过)
========================================================
今宵何处吹星雨
1.
“恰如燕台雪,吹落灿星辰……”
细雪悄无声息的散入西湖,渺渺茫茫如薄雾纤尘。
推窗而望的人一手支腮,一手执杯,懒洋洋的开口。
房内忙碌的小婢鑫儿无奈的转过头:“姑娘莫要再喝啦,今夜的酒宴听说还请了赏心院的头牌歌妓,说是要比比看呢,其他姐姐提前几日就在准备,姑娘怎么一点也不急?”鑫儿麻利的给手炉添好炭,心想的却是姑娘为何要应下这请帖?
“我急呀,”嘴里说着急的人慢条斯理的浅呷了一口酒,笑吟吟的语气:“赏心院来的该是纤云吧,去年曾在花朝郊宴上遥遥一见,光瞧背影便觉风姿幽绝……可惜看不真切。”言下之意似乎颇为遗憾。
鑫儿哭笑不得:“姑娘怎么老长他人威风!”
接着她又打量起矮榻上坐着的秦何限,按倚香阁的规矩,客人若需阁中女子佳节过府侍宴,要付出比平日高数倍的缠头,所以更应当盛装赴约,不能随意应付。
只见那漫不经心的人儿今日头挽朝天髻,髻上斜插数枚镂花小金梳,长长的珍珠流苏垂满两鬓,衣裙上的销金刺绣光华隐隐,令人目眩。
鑫儿松了一口气,姑娘向来都有些“怪”,有时候说了要如何她偏不如何,像有一次请帖里特意叮嘱喜爱姑娘穿鹅黄色衣裳,她偏穿别的去侍宴,好在那位大人也没恼,也不知道怎么了,从此竟成了常客。
“秦录事,楼下马车备好了。”门外有婢女轻轻叩门,柔声禀道。
出倚香阁时,夜色将临,门前一小厮正挑烛将檐下的灯笼挨个点燃,小厮生的清秀,嘴也颇甜:“姐姐们愈发貌美了,这是要去哪里,怎么不带上燕子伺候?”
“燕子就是嘴甜,只是我们姐妹这么多人,燕子要伺候谁才好?”有爱玩笑的歌妓故作调侃,这小厮虽新来不久,但干活勤快心巧嘴乖,也许是名中带了“燕”字,渐渐的大家都唤他作燕子,倒忘了他的本名。
只见小厮笑的很是舒服:“就看哪位姐姐看得上燕子啦。”
轻笑声中,三辆马车往城内驶去,身后的楼阁华灯渐起,远望如月中楼台。
2.
月上柳,黄昏后,相携笑语看灯楼。
银桥玉树吹雪柳,倚栏千金掷风流。
临近御街的某处巷口,停着三辆描金绘彩的马车,不远处人声鼎沸,巷子内的数十人却满脸忧色:“秦录事,这可怎么好?若是迟了……”
秦何限悠悠然的笼了笼手炉:“到底是怎么了?”
“这辆车的车轮拔了缝,一时间怕是修不好,”小厮们查看一番后禀明情况:“没想到今年御街上的灯棚比往年多搭了不少,瞧这水泄不通的情形,只怕是车马难行。”
秦何限含笑瞟了一眼在巷口张望的小丫头,理了理的销金刺绣的袖摆:“既然所离不远,我们从御街走过去便是了。”
鑫儿闻言欢呼一声,她老早就想到灯会上看看,可惜年年元宵她都要随行侍宴,哪里能偷空闲逛。
“诸位诸位,烦请相让!”小厮们一边在前头分开人潮,一边感慨万分,两旁商铺以彩绸竹木扎起高棚,悬挂着精巧的花灯彩画,往年只是摆满两道,今年愈发有争锋之意,道中亦搭有花台灯棚,极目看去,当真是金碧交辉,满眼灿然。
数十位盛装丽人于花灯间迤逦而行,其衣饰姿容,无不引人瞩目,所过之处早有风流浪子尾随调笑,队伍中亦有妩媚多情者,秋波盈盈一送,也不知道勾得哪家郎君差点把手里的灯跌下了地。
鑫儿兴高采烈的左右张望,她年方十二,正是爱玩的年纪,只见前头一竿布幌上写着“油酥明珠”四个大字,摊子上人头攒动,阵阵芝麻甜香扑鼻而来,惹得人垂涎欲滴。
秦何限看她眼巴巴的模样,只觉得有趣,摆摆手放任小丫头去买那小食。
此时秦何限停伫在附近最高的一处灯棚之下,彩绸缠绕的竹架上悬着无数五色帛灯,每盏都描绘着不同的神仙故事,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赏,其中有顽皮的孩童指着她头顶附近的灯直嚷着要爹娘说故事,她往旁边让了让,垂目嫣然一笑。
目光垂落时,不经意的瞧见竹架边隐隐露出一截鲜红之色,秦何限扶袖拾起,看清之后微微一怔。
手中的的红色丝穗莹润顺滑,上面系着枚通体镂刻的象牙球,层层透镂后,内芯尤可转动,可见雕工之高绝。
这件东西,她认得。
数月前的卢府酒宴,她曾在纪舒平的身上曾见过这枚腰坠,为何会失落在此?他也来看灯么?
她手握腰坠举目四望,元宵月夜,京中男女皆喜穿白衣,佩雪柳金蛾,街市上人影翩翩如白云出岫。
尚未被人拾去,想必他刚离开不久,不知可会回头来寻?
思忖之间,遥见对面有个轩昂身影逆着人潮而来,垂首似在寻些什么,今夜的纪舒平穿了一身应节的白色袍衫,颇显清拔之气,与街上的如云白衣有青峦雪峰之别,一眼就能望见。
真是巧啊。
“姑娘在瞧什么呢?”鑫儿嫌小摊上人太多,早已跑了回来。
秦何限笑了笑:“我在瞧若要过去物归原主,难免一通好挤,等会到了那边府上岂非观之不雅,还是罢了。”
她说着就将象牙球放在了鑫儿手中,又嘱咐了几句,那小小身影转身钻进人群,灵活的穿梭游走,无奈纪舒平也在移动,鑫儿每每快要靠近,又捞了个空,此时人声嘈杂,鼓乐喧天,光靠喊却是喊不住的。
“哎呀……忘记鑫儿步子小。”秦何限有些失笑,如此再三之后,眼见鑫儿总算抓住了纪舒平的袖角,她忍不住轻轻舒了一口气。
夜风清寒,幽雪如玉屑般四下飞散,周遭之人只见那灯下的华衣女子不知何事展露欢颜,垂垂累累的珍珠梳帘在颊边流光曳曳,衬得笑意盈盈,眉眼皎皎。
隐约见鑫儿遥遥一指,纪舒平转头往这边望来,她微微颔首,粲然一笑。
3.
月夜清寒,从庭院到暖阁前悬着百盏琉璃彩灯,胎体晶莹,清光如梦。
今夜倚香阁与赏心院都来了不少花娘,分列两旁侍于席间,两家都献了几轮歌舞,皆是各有所长旗鼓相当。
已过三更,主人风雅,言薄醉之后正宜静听佳曲,侍女们撤下狼藉杯盘,重新奉上清淡的东风梅花酒和小菜果碟,又往香炉中添了新香,烟气徐徐流动,别有清悠之意。
空气中暗香浮动,其中有人抚琴而歌,只闻那歌声幽娴琴音如诉,让人神思渐离,好似整颗心浸入了溶溶月影。
琴歌听在耳中,有说不出的幽远意韵,倚香阁诸妓面露讶异之色,没想到这纤云的琴技歌喉如此出众,谁都知道秦何限的歌艺为临安一绝,今日主人家有意要让二人一较高下,不知等下她要如何唱来?好奇心一起,许多目光纷纷往秦何限身上瞟。
而那红衣华髻的女子浑不在意,悄然自斟一杯,感慨眼前的歌如淡月,人若白梨。
正当琴歌已过上阕,愈发婉转之时,纤云歌声顿停,几乎是同时琴弦发出一声轻响,当场崩断。
众人发出一阵极轻呼声,侍宴时琴弦断裂大为不吉,何况今日还是元宵佳节。
纤云秀眉微蹙,如今弦断歌停,如何是好?
眼见场中一片死寂,主人家变了面色,赏心院的花娘中有人欲抱琴而出,忽闻一阵轻轻的哼唱————
纤云睁大了眼睛看着哼曲的红衣女子,这首琴曲是新作的,赏心院中尚无人能会全了,难道她刚才听了上半阙就记住了?却见对方抛来一个俏皮的笑眼,纤云脑内灵光一闪,缓缓推琴而起。
还是方才那首琴曲的最后一小段,秦何限就这么哼唱着调子,声音渐清渐洌,反复两次后声势一振,将原本幽徊的调子升高了起来。
纤云拂袖开声,就似调子毫无变化般将那下半阕词款款唱来,原本幽徊婉转的曲子变的绮丽明媚,在二人一唱一和中交融变幻,直从那百折柔肠困酣眼,唱至花逐碧水别人间,萦绕堂前院落,飞上今宵银月……
一声,
两声,
三声,
继而越来越多的击掌声响起,亭亭而立的纤云敛袖朝主席深深一拜,主人连声赞叹,称今日之唱和果然妙绝,秦何限笑吟吟的应答,却见纤云悄悄的看了她一眼,神色复杂。
时辰已至,乐声四起,府中开始燃放元宵烟火,主宾携手登楼以助观赏,楼下庭中人头涌动,争看这火树银花的盛况。
“秦录事看起来……仿佛心情不错。”人群后的纤云缓缓走近,顿了半晌才轻声道。
“佳节佳宴,赏心乐事,有什么理由不高兴呢?”秦何限侧头瞧了她一眼,眸色明丽。
“纤云却没有秦录事这般好兴致,那琴……”她摇了摇头,月白色的衫裙淡若梨花:“反正……琴弦不断,也未必赢你,今夜便算纤云输了。”
“输赢?这种东西要来也做不得什么……”
秦何限望着前头的众人拍手欢笑,语气有点灵,也有点狡:
“今夜的曲很好,烟火也是。”
哗的一声,五色烟火于欢呼声中冲天迸起,氤氲如霞,吹星如雨。
=======================================================
补充说明
1. 太喜欢刑远的小弟燕子了,所以就写啦~~没错目前燕子就在倚香阁打工呢~最讨姑娘们喜欢了!
2. “油酥明珠”就类似炸汤圆,古代元宵节的应节小吃,虽然本来应该叫“油锥”, “焦碱水锥”之类的,也有文人美名曰“油画明珠”,荔枝觉得“酥”听起来好吃就改了一个字……
3. 正月是倚香阁最忙的时节,贵邸豪家大量的酒宴生意嘛,敬业的小秦为了避免被街上的人山人海挤掉钗环蹭花了妆,才派鑫儿过去还了腰坠……要知道宋代每年元宵都有人专门打灯笼捡遗落的钗环发财呢……可见人之多之挤。
4. 琉璃灯和放烟火都是宋代元宵的贵族玩法,通宵夜宴才是常事。书上有载:“又有幽坊静巷好事之家,多设五色琉璃泡灯,更自雅洁”, “ 至深夜,放烟火百余架”,真是宋会玩……
5. 和纤云的唱和就类似二重唱吧,小秦只哼了曲调并没有唱歌词,宋代的词本是做歌词唱的,所以上下阙字数一样,音调也该是一样的,所以小秦听过上阕就能重复整首曲子了。后面曲子风格的变化是她把调子改了一点点…纤云真是聪明的姑娘!总之,这段是意识流请随意的……(我到底多爱刷NPC)
6.纤云弹得是“筝”,宋代喜称“秦筝”,一般是边弹边唱,文中没有特意说明……其实是筝不是古琴,她的琴弦大概是被谁割过才会断吧……
我从小就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初中时在作文里用过最多的句子便是她『目送』里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虽然这句原文我至今还能背得出,但当时的我不懂政治,不懂台湾,甚至连中国近代史的大事件都都记不清顺序。我对她的喜爱也仅限于文字上。我喜爱她的文字简单却又深奥,每句话都能直击心灵,对于爱的诠释也显得平凡而真实。
当时的我也喜爱鲁迅,像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喜爱鲁迅那耿直尖锐的文风,但我也是今天才明白过来龙应台的尖锐并不在鲁迅之下,而她的思维方式,为了维护这份尖锐所作出的选择也都是我所欣赏的,同时也是值得欣赏的。
四年左右之前,我在作为文学社社长的时候曾经收到一篇「从文学角度解读龙应台」的投稿。那位作者当时只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对龙应台的认识就算在四年后我再回过头来看,仍然叹为观止。她在自己的文章末尾写道:「龙应台,在看过她的文字的每一个心中,都应该有那么一面镜子,正面是她,背面是你,她的心声,也映衬着你自己。」当时的我甚至只是觉得这位小作者的文字很好看,很透彻,而至今才觉得或许那是一种语言的天赋,而我大概是达不到她那种境界的。只能希望她没能被这些年的应试作文教育堙没了自己的才能。
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今天所看到的那一篇文章,说的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前半的标题叫做『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看过的人大概也就明白后半的标题为什么不能打上来了。
冰点事件当时虽然曾一度在网络上销声匿迹,但现在已经是百度都可以显示出来的过去式了。只是龙应台这封『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质问文章,至今还无法从中国网站上找到原文,搜索出来的大约只有零零散散对这篇文章的反对与批评。
或许你也可以说我是被资本主义或民主国家对中国负面的介绍蒙蔽了双眼,但我认为我能明白怎样算是正面,哪样算是负面。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也不是什么难分清的事情。中文课上讲起这些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老师是在推销自己台独港独思想,也有根本没读多少就睡了的,有读了也读不进去的,也有读一句反对一句的,主要是因为爱国心,我也不能不表示理解。或许就连我,能读下去这样强烈政治指向的文章也全是因为曾经狂热地喜欢过龙应台的文字。
她在文章开头提到马英九先生的那句话使我十分诧异。或许是丢下中文太久,我甚至连反讽都认不出来了。但也正像龙应台自己在访谈里回答的一样,不同立场的人对他的文字各取所需,各自解读,或许所指的不是这句,而我却疲于读懂这种文字了。现在再来分析这封信里的政治观点,可能已经过时了。毕竟这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信,而那位领导人,虽然不知道是否还在后台有所行动,但作为一个普通的公众来看,也的确是很久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了。
我很欣赏龙应台那种清晰又模糊的态度,这是一种敬仰的欣赏,也是价值观的欣赏。她将「家国认同」和「价值认同」分得很清楚,许多生活在自己家国之中的人反而分不清这两点了。我想这大概是漂泊者的特权吧。她自己也在信中反问,「我到底是独派还是统派呢?」
如果两边都符合她的「价值认同」,那就开始讨论统一吧。
这时我联想到,两岸的价值观真的相差甚多吗?
在人物周刊的记者对龙应台提起济南拆除德国人修建,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漂亮老火车站时,龙应台回答那位记者的是她在台北政府做事时经历的相似事件。台湾银行要以相似的理由——「殖民痕迹遗留」,作为拆除古建筑的借口。
同样,两岸对待自己历史的方法也是相似的。去掉对自己政府不利的东西,留下有利的教育后代。这不是个别的事件,而是普遍的。
两岸的人在思维方式甚至处事上,都是归于相同的根。如果没有治国方针和两岸群众的主观仇视因素,或许人心是一种更容易联合,而不是被用来作为政治武器的东西。
也是在同一篇采访里,龙应台曾说,她为了可以写对于台湾政府和领导人的批判文章,一直不办德国护照。我想这并不是大多数批评家可以做到的。虽然这其中必然有立场和情况的具体不同,每个事件也需要独立分析,但我想,如果处在相同条件下的自己是绝对无法做到这种事的。「身为一个境外的人,我所冒的风险不能跟境内的人相比。」当被问起为何不轻易下笔批评大陆时,她如是说。也正是因为这份风险,使得她对台湾政府的评论显得更加中肯,也更有分量。比起现在网络上整日信口雌黄又因为拿了别国护照而不怕受到风险的人,龙应台的这种方式也给了她更多支持的声音——虽然她并不愿意活在别人的眼睛里,也不愿意为他人而写。
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多数是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而莫言虽然在作品里有影射到社会问题,却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上颇为圆滑,每当被问起政治相关的问题时都会巧妙地躲避开来。我个人是不太欣赏莫言的文学的,但是对于他的圆滑却不得不表示赞同。他做不到像龙应台一样身处某个国籍却还能挺身说出自己对政策的看法,这当然也是成长环境而决定的,但是他做到了对他来说最保守,最安全的做法。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莫言型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言多必失,非礼勿言。
接下来的这些大概是我的闲话。
龙应台在访谈中提到,一九八零年代她再读大陆的作品,认为「句子的结构都是翻译体,不是纯净的中文,连文体都改了。」我便开始担心起来。若是当时就有文体改变的话,我这个一九九零年代才出生的人,一路所看的,所听得,又都是怎样的中文?这样环境里生长出来的我们所写出的又该是怎样的文字?只能靠着毫无营养价值的网络小说来充实文字世界吗?
龙应台说,在她读大学的时候曾用过「蔚蓝的天空」这个词,但朋友问她,「蔚蓝」的「蔚」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她却回答不出。朋友接着问,既然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为何用它?
她还提到了爱默生的那句话:「你的句子应该像从地里挖出来的蒲公英,根很长,粘着泥土,还是湿的。」她说,文字,要触摸得到。
大家又是何尝不懂这些道理呢。
但是文字的魅力又是什么呢,小时候做好的词句摘抄,多数是找些自己不懂得的华丽辞藻,摘抄了,就学会用了。而它到底是不是亲民,又有谁会去想?现在被称作文豪的人,多是用着「精英的词」。之乎者也云里雾里,就连之前提到的能从网上搜到反对龙应台那封信的文章也是一样。我读龙应台的这封信,思想清晰有条理,而且很容易让人理解——虽然被同学之间极端的人说成「台独还写的这么花枝招展。」这类同学显然是没能理解信里那段价值观的文字——反观那篇反对这封信的文章,道理讲的很空洞,只是不断重复老子庄子,逻辑也是想到哪写到哪,反而让人看起来累得很。
这大概就是功底的差距,文字的魅力吧。
「如果没有好的伴,那还不如寂寞呢。」
这是我在整篇采访中最受感触的句子。虽然是怎样的感触我无法名状,但总觉的那是一种境界。她说,「我永远还有一双眼睛从别的地方看过来。」她可以做到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样的高处都能客观地面对自己,我想,这也是她能做到客观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原因吧。
到底有多少人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客观地看待世界呢?
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