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09981

色指定?那是什么? 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A+ 「S因子」。

阅览数:
419
评分数:
1
总分:
10
举报

<p>◆◆S因子   </p><p>S因子,其本质尚未被阐明,是S轴所对应的一种世界基本属性。   </p><p>S因子可能是某种物质,也可能是与物质对等的存在;可能是信息、能量,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总而言之,S因子是真实存在的。   </p><p>目前普遍认为,S因子至少存在两相两态,可能为三相两态。   </p><p>三相指的是自由相、束缚相以及可能存在的孤立相。有人认为完全的孤立相是不存在的,所谓孤立相,只是自由相的一种极端情况;持有这一观点者往往将自由相细分为自由I相(即另一些人声称的孤立相)与自由II相。两态指的是基态与激发态。   </p><p>   </p><p>◆◆S因子的性质   </p><p>【广布性】。这表示S因子无所不在——是否存在于真空中则仍有待查明(无法肯定S因子是否与物质共分布);   </p><p>【不均匀性】。就像宇宙中的物质总是不均匀分布,S因子在较大尺度上的分布也明显很不均匀,这可能是一开始就形成的局势,也可能是在性质3长期作用之下的结果;   </p><p>【自发流动性】。S因子的自发流动在未成为意识的承载物时,会发生普通的顺浓度梯度扩散,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是死者从死亡瞬间开始,所含的S因子会离开其身体重归自然;承载意识的S因子则会吸收周围的S因子,发生逆浓度梯度富集,这一现象在成长中的智慧生命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用粗浅的物理学作比,这就好像自然界中会自发发生熵增加的过程,而生物体则会吸收负熵、维持低熵,在生物体死后,其遗体分解又产生高熵);   </p><p>   </p><p>◆◆S因子可能具有的性质:   </p><p>【与物质分布的相关性】。最大的可能性是共分布,但也有人提出过S因子和物质可以离开彼此单独存在的假说。   </p><p>【自优化性】。这一特性无法被证实则是因为:既然S因子无所不在也不能被隔绝,就无法证明体系中的S因子总含量增长原因是吸收环境中的S因子,还是S因子能够自发地增殖。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自增殖、自优化的特性存在,其发生条件至少表面上与S因子的逆浓度梯度富集是一致的。   </p><p>   </p><p>◆◆三相二态理论推广   </p><p>注意:以下理论试图跳过微观尺度与S因子的物质性争辩,仅仅讨论大量S因子的统计学性质。事实上,单个S因子在激发态与基态之间不存在一个“缓慢的”转化过程,而是以类似电子能级的方式发生跃迁。   </p><p>【孤立相(自由I相)】不与物质共分布的S因子,或是自身性质覆盖物质本身性质的S因子。通常表现为一种半透明、发出微光和缓缓流动的凝胶态。这可能是S因子的本来面貌,也可能只是其所引发的次级效应。   </p><p>【自由相(自由II相)】常见的S因子分布形式,在这种浓度下,S因子往往不可直接观察也不会产生直接的效应。   </p><p>【束缚相】一部分情况下,S因子受到意识的束缚,会保持一个异常的高度凝缩状态,即通常所说的“灵魂”。S-宇宙中,束缚相大部分时候仅存在于智慧生命的神经系统;S+宇宙则时常会有单独游离的(或者物质含量极低的)束缚相存在。   </p><p>【激发态】:世界诞生时所产生的S因子会直接保持在激发态,直到被消耗殆尽进入基态为止。自然条件下,生物神经系统的活动能让S因子从基态缓慢地转化回激发态。   </p><p>【基态】:在一定的条件下,S因子会释放能量跌落到基态。跌落到基态的S因子性质发生明显改变。   </p><p>【拟物质效应】:孤立相(自由I相)的基态S因子极为罕见。幸亏它极为罕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S因子会产生一种拟物质效应。“拟物质”起初并没有固定的属性——但它会与一切物质同化融合,从而产生灾难性的黏着力。   </p><p>在自由相中,这种拟物质效应被S因子结合的大量物质稀释而不再产生可观察的后果;在束缚相中,剩余的激发态S因子及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则会诱导基态S因子缓慢地回到激发态。   </p><p>自然情况下,当一个智慧生命体的生命正常终结,其神经系统中的束缚相S因子将会很快转化为自由相;非正常的终结意味着在死亡的同时,其能量被某种原因消耗了——对于某些世界观来说,这种情况通常源于死灵法师的一次失败的施法。   </p><p>“幽灵”或“鬼魂”也是一种束缚相,但在幽灵的意识消失时——这很难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束缚相的S因子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除去绝大部分将转化为自由相之外,还会有相当部分从激发态跌落到基态。   </p><p>  </p><p> </p>

发布时间:2014/10/18 03:49:53

2014/10/18 + Axis-S + + 世界系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