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免责:笑语/求知 </p><p>老师我这辈子还有机会把文写得不那么平吗救救我 </p><p> </p><p> </p><p> </p><p> </p><p>小时候水灵被家附近的算命的判过八字,那个眼瞎心盲的神棍说她这个名字取得非常不好,命里本来就恶水了,偏生随了水姓,名字还水上生灵,以后注定要死在水上的。 </p><p> </p><p>水灵的父母虽然不太信,但想着到底避一避也好,然而那时候水灵已经把自己的名字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在家里大吵大闹了好几个月,坚决不同意要改名字。她还背着父母喊了附近的几个孩子准备一起去打一顿那瞎子,不过好赖一众小孩还有些心理压力,走到面前看着瞎子那沧桑的黑脸到底没真下手。 </p><p> </p><p>但她转头就带着一群小伙伴下了水,在河边玩得不亦说乎,回到家里自然是被狠狠揍了一顿。不过既然没大人看着下水都没出事,改名这回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如此皆大欢喜。 </p><p> </p><p>虽然神棍之言在她这算不得数了,但为人父母者总有多余的担忧,在开了一百二十个家庭会议后,水灵终于勉强应承了父母不随意下河的请求,实在要去,也一定有大人在旁看护。 </p><p> </p><p>水灵自己领下的这个名字倒也真应了景,她入水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乡下城中,数得上名号的小大河流都被她游历过,那条最宽最大的几公里江面都没能阻止得了她。那些看护她的大人一个个都跟不上她的进步,很快她就成了小小的明星。 </p><p> </p><p>古语说善泳者溺,这倒更叫人忧心起来,但水灵父母一合计,如果实在阻止不了水灵下水,要不让她进泳队试试,至少在游泳馆中安全性总比在野外要好。 </p><p> </p><p>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水灵在泳池中完全失去了那恍若天成的游泳本能,她甚至连凫水都忘了,在泳池里直往下沉,好在第一时间被人拉了上来,没出大事。 </p><p> </p><p>也算好事,她自那次之后再也没下过水,甚至表现出对下水的厌恶,那些闪亮的天赋好像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她又变回了人群中最普通的一员。 </p><p> </p><p>她按部就班地升学,没有格外突出的经历,正常地和所有人社交,就连她自己都要忘记曾经对下河的过度迷恋,成为了相当不错的城市小孩。 </p><p> </p><p>大概是城市小孩吧,如果城市小孩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在河堤上走一整天,在河边几乎要垂到水面的柳树上躺一整晚只听着水卷上河岸的声音也是一个城市孩子会做的事情的话。但她的确不再下水了,她甚至不会再踏进浅浅地覆上一层水的河岸里。 </p><p> </p><p>这件事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她在泳池里浮不上来的那一刻,她有一种强烈的直觉,那个瞎子说的话是对的,她会死在水里的,而且一定是江河的水中。她仍然眷恋在水中的感觉,却被莫大的恐慌淹没了,那个曾经属于她的领域她再也不敢踏入一步,这当然可惜,可比起无法得到新的未知的死亡,那些让人好奇的陌生的东西更为重要,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p><p> </p><p>后来水灵考上大学,学的水文,这时已经没有几个人想得起来她曾经对河流的迷恋,虽然填志愿的时候她的父母似乎模糊地感觉出什么东西在眼前,可看不清楚,最后还是被抛掷在脑后。 </p><p> </p><p>她学习水文地质的天赋非常高,那些繁琐的知识点只需她看一遍便能记住甚至是明白其细节,这值得欣喜,她很快成为了系里格外被看好的那个,当然也不免有人说也许她只是理论天才,说不定到时候实地调研的时候就变成手不能提肩不能抗晒点太阳还要写抱怨小作文的大小姐。但事不如人意,下现场的时候她的导师们就发现她那突出的天赋完全不止于在学习书本中的知识上,她天赋异禀地明了整段水体哪里最危险,这甚至有时候比机器要更详细。 </p><p> </p><p>水灵没有再回过家,她对父母说是项目繁忙,最开始的时候项目的确是做不完的,可等到她跟着博导做完几个大工程之后,她的项目与项目之间就常有小半年的空档期了。 </p><p> </p><p>她还是没敢下水,但也离不开水,于是在水边建了栋房子。房子没打申请,是实打实的违章建筑,但乡下山里,还是河边,建起的又是几乎像危房的毛坯,根本没人管她在做什么,那个村里的人还要感谢她为此付了一大笔钱。 </p><p> </p><p>她那栋房子出门下行五六步就能到河边,甚至汛期还能被全淹一遍,说它是危房一点不夸张,不过她又不在汛期来住,房子里也没有什么宝贝的家具(都是水泥和砖块垒出来的大概样子),甚至连电线都没牵,所以倒也没什么值得在意的。 </p><p> </p><p>水灵在那住了好些年,后来下游修大坝,上游水涨几十米,水直接淹了房子,她没了可以歇脚的房子,终于在大坝修好后回了一趟老家。 </p><p> </p><p>老家日新月异,早已经不是小时候的模样了,甚至父母也是,水灵几乎认不出来他们是谁,两方相见面面相觑,对水灵父母而言,这个几十年不见的女儿还不如邻居家的小孙子更来得亲近。 </p><p> </p><p>水灵也没有在家住,她在外面订了间酒店,连着睡了好几天都没有出门。某天醒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完全黑,她打了个车,准备去河边看看,但说地点的时候愣了一下,她没想起来家乡这条河究竟叫什么。 </p><p> </p><p>不过也就这条河了,司机熟练地开了车往桥上去,去的二桥,这边以前是没被开发的乡下,现在也有了几个人气不足的商场和活动大坪,她在大坪下了车,辨认了一下方向,往河边走去。 </p><p> </p><p>一切陌生又熟悉,还是那条河,但河床前些年挖河沙挖得坑坑洼洼,流淌间多出了好多陌生的漩涡。水灵顺着河岸走下去,走到支流处,转头往上走,这是她家以前住的那边,那条曾经的小河现在水量已经不大,甚至几近于要干枯了,水灵终于走到她第一次跳进的河边,立了很久。 </p><p> </p><p>这四遭无人,只有一些破损的铁网,想来是拦一些想下河游泳的小孩的,水灵轻巧地绕过它们,走到了水边。 </p><p> </p><p>就是这个时候了吧,水灵那颗一直以来沉在恐惧中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她在那之后,第一次弯下腰直接用手触摸流水,随后,她走进水中。 </p><p> </p><p>那个夏天,水灵老家所在的城市泛了洪水,但神奇的是,没有任何人在洪水中受伤,只有一个在那座城市里称不上著名的人失踪了。 </p>
挺喜欢的一篇文,娓娓道来的平静的故事,孤独淡淡的但却真实地搏动着。海师傅在开头强调说自己写东西写得平,不太清楚海师傅的平具体指什么,请允许我斗胆猜一猜:首先是海师傅这篇故事的时间跨度非常大,是由多个关联小事件串联在一起形成的,在有限的篇幅内,这几个事件在叙事上虽然是逐级推进、相互映照的(比如不断出现的水灵在水中的“如鱼得水”和在岸上生活的干枯平淡的对照),但在叙事的分配上,这几个故事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平行串联的关系,笔墨分配得很均匀,几乎没有中心事件;其次,由于篇幅限制与叙事策略的限制,每个小事件中的矛盾点虽然不少,但并未以激烈的形式展现在读者眼前;最后,水灵作为整个故事的绝对核心,她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也是被作者淡化的,并未进行仔细的交代与塑造,也未从关系网中提出任何一个刻画相对完整的人物进行交互,虽然我猜测这样的写法应该是在呼应水灵最终与陆地社会脱钩的孤寂感,但如果想要写得更“跌宕”,也许也可以试着去放大一两个事件,仔细刻画人际关系的部分。最后,也许可以试试看扩展开来,把这个故事写成中篇或者更长一些的短篇。以上!
属于你的命运一定会追上你,或早或晚。虽然确实如作者所说,文章比较平,但是我还挺喜欢整体感觉的,叙述流畅清晰,故事也完整。其实从情节上来说并不平,但是现在这篇文更像一个大纲,缺少具体的描述,如果说希望没那么平的话,我感觉需要有重点地细化一些部分,比如在游泳馆里的部分,还有上大学之后出现场的部分,都可以用更具体的情节来加大情感力度;或者就把整个文章的重心放在最后,前面的事情处理成插叙倒叙之类的。
不知道我有没有完全get到作者老师想要表达的点——与其说是命运必然,倒不如说是……水灵在泳池事件之后,觉醒了某种模糊的“使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文章的末尾,水灵在走入那河前,心说“就是这个时候了吧”。(如果可以希望作者老师为我答疑解惑)。
顺便,对于老师你说的“平”这个事情,看完文之后,我有一些拙见如下:我觉得之所以会觉得平,是有2个原因,先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你这篇小故事全程是非常均匀地把水灵的事情从头说到了尾,并没有着重地去刻画“某个时刻”,在剧本创作当中,如果你均匀地编排每一个桥段,把剧情力笔力均匀安排,那么除非你在故事架构上本身就存在巨大的转折、反转(比如香港电影江湖的结尾),那么这种“平”是极大概率会发生的,要解决的话也很简单,着重地、相对详细地去把一些节点事件描述出来,例如:
水灵一开始的不信命(做好铺垫)、泳池里如游鱼结果真的溺水(水灵开始发生旁人不可查的转变)
水灵对水文地质、危险水体的高敏感,在旁人眼里和她自身眼中是如何的?着重表达,然后推动情绪,让读者去感受水灵的变化,最后她似乎彻底明悟了什么,然后快速结尾,并做出一个高潮反转,她走入水中。然后迅速收尾。
这样一来阅读起来的感受就会好很多。
那么第2点,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也是“平”的影响因素之一,那就是老师你的文,是用彻底的第三人称视角去描述水灵的一生经历,这就好像你是一个说书先生(好似鬼灭之刃中黑死牟的回忆一般),如果前面说的第1点没有做好,再加上老师你这种表达方式,我们没有办法通过水灵的视角,去看到这一件件事情给她造成了怎样实质的影响,事件的细节不足,平铺直叙没有铺垫爆发,最后就会导致故事看起来像一个细纲。所以读起来会有点平平的。
只是个人的拙见,希望能对老师你有所启发~
前面的留言都说了如果想改善的建议,我主要是觉得如果是嫌自己叙述的方式和节奏太单调的话,尝试选某一个很有特色的场景抓出来做重点,然后把这个场景放到最开头,比如她在泳池里差点溺水的瞬间,或者她回到家乡和父母相见不相识的那种氛围,先写出来,再围绕这层给读者进一步地往下梳理,用这种非常规的叙事就会强制让自己试着圆上这个故事,就会有详略,插叙,倒序,就不会显得特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