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基
评论:随意
一根饱蘸颜料的画笔,笔毫仿佛温顺的动物一般轻轻蹭过画布的肌理。
最后一笔勾勒完成,我开始进行画板和固定架的拆除,琥珀色的定型液在玻璃器皿中微微颤抖着,仿佛无数画家们为之迷醉的琼浆。
……开玩笑的,无论画了多少年,松节油气味我永远闻不惯。
为了不让光线干扰色彩的准确性,画家们习惯用纱帘遮住午后过分强烈的日光。
扯下被各色污渍沾满的纱帘,我注意到一个衣裳破烂的老人在花园的笆篱外徘徊。
“为什么学校附近会有得了【虚空病】的人?”负责来收画的学生皱了皱眉,“教授?”
“……我去看看什么情况,你们继续。”
光线是美的奠基,若是不存在光,便不存在美。
出于自然而非我的画布上,自然构建一切的光线都是正确且合理的……然而那人却不一样。不知为何,神之手用最灿烂的苗黄和鹅绿勾勒了花园的光与翠,却用污水一般深邃的漆黑浸染了他的袍子。
那人看到我来,从衣物中掏出两幅画卷。
“教授您好……我听说这里是一所专门教授美术的学院。”
“是的,所以这里并不是收治病人的机构。”我把手放在锁栓上,却并没有要开门的意思。
“……您能看看我的画吗?”
“理侪德美术学院欢迎任何对画画有追求的人。”
画卷穿过铁栏递给我,我有些迟疑,但还是接了过来。
它们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然而还不够小心,微小的灼烧和水花还是在画布上留下了不少的痕迹。
比起这两副乏善可陈的画,我还是更好奇这位病人从何而来。
“你从哪里来?”
“教授,您还没有看我的画。”
我在心里啧了一声,把视线转回到画面上。
“从山崖的落脚处,穿越熔岩和水潭,我走了三个月。”
“为什么不惜走到这里?”
“我想让……你们这些懂画的人看看我的画。”
我把画随手折叠起来,正色看向那人。
“你不会想听我的评价的,病人。”
他袍子下的脸流出痛苦的神色,像是脓包破裂后溢出的浆液。
“为何要如此拘泥于他人的评价呢?”我清了清嗓子。“我们涂抹画布,是为了展现我们内心中的美……倘若你的内心没有足够的信念,只是一昧地谄媚他人,那你做不了创作者,更不会得到幸福。”
“内心的信念……教授,你知道我的心去了哪里吗?”
病人撩开袍子,风穿过他的胸膛。
那里没有心脏,只有一个巨大的空洞;病人的表情因为细小的砂砾附着在溃烂的边缘而感到痛苦。是了……伤口总是那么敏感。
这就是“虚空病”,病人的心脏不知所踪,胸口被巨大的空洞所替代。这样的人一般会在患病后两到三年去世。
“或许你可以先治病……再谈论美……”我说到一半就停下了,谁都知道虚空病是不治之症。
我和病人隔着几根铁管,沉默良久。
“怎么患上的?”
“我曾经是山崖脚下的一位画家。然而山崖的画家们都太优秀……只有我籍籍无名。我每天都坚持不懈地练习、作画。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没人觉得我的画有价值。”
“你真是可悲,将他人的评价看得如此重要,等你垂垂老矣,只会带着悔恨入土。”
“我活不到垂垂老矣。”
“……请继续吧。”我觉得聒噪,准备等他说完便将这半截入土的病人赶走。
“就在某一天,我将自己的心脏拿了出来……我知道,一旦没有了‘心’,我必然会患上虚空的恶疾。”
“但是没有……哪里都找不到那般美艳深沉的红色。只有用我的心血将其涂抹,才能完成美丽的画作。”
“一簇又一簇的鲜血浸染我的画作,可是仍然没有人正眼瞧过我的心血之作……”
“某一天早上,我发现我的胸口出现了虚空,那空洞的感觉将我折磨得痛不欲生。我用最后的心血完成了那副画作……然后踏上了旅途。”
我被这奇怪的故事勾住了思绪,忍不住继续问:
“那你所谓心血之作,现在在哪里呢?”
“就在你的手上,教授。”
我看向手里的废纸,脆弱的画布因为随手的折叠已经出现了细微的裂痕。
“抱歉……”我将那两张画摊开卷好,准备递还给病人。
“不……不需要了,它们只是两张废纸。”
病人留下这句话后就离开了。
我看着手里的画,神情有些恍惚。再一次认真地审视那画卷之后,我终于看出了那漆黑的形状是什么——那是火焰。
他的血液因为氧化而变色,火焰成为可笑的一朵乌云。
几天之后,有人在河边看到了一件漆黑的袍子,深邃得像是被污水浸染过一样。好奇的学生去用树枝拨弄那袍子,却只戳到一团空气——仿佛那里从一开始就不曾存在过什么。
故事的表达简单有力,如果媒介读错的话,大概就是“在乎别人的评价,最后反而失去了自我”的意思?结尾病人的死比较顺理成章,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怅然感,如果想要进一步深化的话,大概就能推进时间线,拓展到现代科技背景,针砭时弊一下“抱团网暴现象”,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那些网暴者,大概也是得了虚空病吧,不过他们显然通过集体施暴的行径短暂治愈了自己的虚空病。
这篇的内核凝聚得还可以,但我觉得倘若能再深入剖析这位画家努力但未成功背后的原因,会更使得立意更生动立体一点。就目前而看,不可否认它讲述了他人评价对人的弊端现象,不过这种讲述显得太简单了,所有人一眼就能看穿。这是内核与寓意上我的见解。如果它作为故事呈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落足点比较巧妙,但故事开展比较单薄。通俗来说,就是这个老人死得太快了,戛然而止得毫无意义。2.作者对本文的把控火候过盛。譬如人物对话直线简单,没有过多的信息可供读者进行空间想象,所有的已知信息拼合出来的真相是比较固定的,对于这种现象问题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这篇的内核凝聚得还可以,但我觉得倘若能再深入剖析这位画家努力但未成功背后的原因,会更使得立意更生动立体一点。就目前而看,不可否认它讲述了他人评价对人的弊端现象,不过这种讲述显得太简单了,所有人一眼就能看穿。这是内核与寓意上我的见解。如果它作为故事呈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落足点比较巧妙,但故事开展比较单薄。通俗来说,就是这个老人死得太快了,戛然而止得毫无意义。2.作者对本文的把控火候过盛。譬如人物对话直线简单,没有过多的信息可供读者进行空间想象,所有的已知信息拼合出来的真相是比较固定的,对于这种现象问题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很喜欢这种有点寓言性质的故事。但是这篇的“强设定”感觉反而影响了故事的表达。开头对于“虚空病的歧视”后文也没有相关阐述,这里好像歧视原因换成“歧视流浪汉”也不影响内容,而且根据后文似乎暗示空虚病的成因是因为“徒劳无功的热情”<=这就更加不明白世界观里为啥歧视虚空病了,但是如果目的是借此讽刺“人们的态度”和“老师的自以为是”好像后续也没有深入展开,中段“不要在乎他人评价”的讨论又显得“老师”也没有很刻薄x
虽然文词间对画家有明显的同情,但也因为这个设定反而有点捉摸不透画家到底是真的太菜了挖心,还是真的单纯哀叹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个人浅见觉得越是寓言性质的故事越要核心明确,因为本身就有太多意向和比喻干扰视线了。【捂脸。也可能是我太菜了ry
但是整篇文章都非常有美感。最后化成空气的展开更是隽永。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