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蜂銀 </p><p> </p><p>评论要求:随意 </p><p> </p><p>我的婚姻刚刚破裂,我找不到一份工作。 </p><p>我坐在酒吧里喝便宜掺水啤酒,两个女人坐在吧台旁,和我相隔两个凳子,其中的一个和我聊了起来。 </p><p>“你是干什么的?” </p><p>“目前来说,什么也没干。”我拿出烟盒里倒数第四根烟给自己点上,说。 </p><p>时针刚指向六,附近只有这个酒吧会在这个点开始接客,我今天是步行来的,花了三十分钟。 </p><p>另一个女人看过来,她涂着跟我太太喜好相近颜色的口红。 </p><p>“所以说,你现在没有工作。”女人这样讲。 </p><p>“是的,我没有工作。” </p><p>“难怪。”女人又喝了口面前摆着的调制酒。 </p><p>“我叫M。”她说。 </p><p>我们大约有十五分钟没再交谈,我慢慢把杯里的酒灌进肚子。 </p><p>“你要走了?”M问。 </p><p>我点了下头。 </p><p>“没有工作的人,你在——”M看了看时钟,“六点四十二分,你在这个时候离开去做什么?” </p><p>“我回家。” </p><p>“我是说,现在还很早。” </p><p>“我回家去写作。”我这样讲。 </p><p>M睁大眼睛,她转头对同伴说:“他说他写作。” </p><p>她又转回头来,“我们报了成人夜校,再过三十分钟,我们会去街对面上阅读课。” </p><p>“你们学些什么?” </p><p>“我们看那种网站上的文章、报道,一篇接一篇的看。”M的同伴说。 </p><p>“我更喜欢看经典一些的,像盖茨比那种。”M耸耸肩,“总归是有区别的。” </p><p>“是的,是有区别。”我笑了笑。 </p><p>“你写一些什么?” </p><p>“我写剧本——给电影用的那种。” </p><p>“你是一个编剧?” </p><p>“我是一个导演…不,我曾经是一个导演。” </p><p>我拍过一部电影,我掌控那部电影——从剧本到摄影,全是我一手操办。 </p><p>“你拍过电影?” </p><p>“差一点拍成了,投资的人撤了资。” </p><p>“真可惜。”M把杯子里最后一口酒倒进嘴里。 </p><p>“没什么可惜的。”我说。 </p><p>我们一起出了酒吧门,M拉着她的同伴向我道别。 </p><p>“你们为什么要去上那个阅读课读网上的东西?”我问。 </p><p>“上课的老师说,我们会需要这个技能的。” </p><p>“什么技能?阅读会是一个技能吗?” </p><p>M想了想,学着某人(也许就是她的老师)的腔调:“要像进食一样,”她很严肃说,“把文章撕扯开来,获取信息。” </p><p>“高效!我们要的是高效的阅读!”在M的躯壳里,一个男子激动地大喊。 </p><p>“你也想学吗?”M的同伴问我。 </p><p>“不,不用了。”我说。 </p><p> </p><p>我回到家,把大衣挂在入门旁的挂钩上。公寓里很暖和,父亲正穿着睡衣看电视。 </p><p>“在看什么?”我问。 </p><p>“某部约翰韦恩。”父亲说,“坐下来看看,你妈还没回来。” </p><p>“我今天在酒吧遇到两个女人,她们在上一种成人夜校。” </p><p>“你也想去上?家里没这钱,你跟那女人离婚时还找我借了两百元。” </p><p>画面里,约翰韦恩转身时迅速地开了一枪,正中决斗的另一方,毫无悬念。 </p><p>“我不会想的,她们花钱去学怎么读网上的文章跟报道。”我说。 </p><p>“女人总会把钱花在这种没用的地方。” </p><p>我们接着在电视上看电影,直到片子演完。 </p><p>“我去睡觉了。”父亲起身进到房间里。 </p><p>我关上灯,从柜子里翻出自己电影的录像带放上,从厨房拿来一瓶酒。 </p><p>我一边喝酒一边看自己的电影,主要在喝酒。 </p><p> </p><p>我看见一个男人,跟我差不多落魄,他背着一个编织袋,坐在公路旁。 </p><p>“你好。”我向他打招呼。 </p><p>天气很好,自然光打在我俩的脸上,造出很合适的阴影。 </p><p>“你好。” </p><p>“你背的是什么?” </p><p>“胶片,很多胶片。”男人回答。 </p><p>男人从编制袋里一卷卷地掏出胶片来,有些是负片,有些是正片。 </p><p>“这些都不要了吗?” </p><p>胶片卷一起在阳光下曝光,画面消去,什么也没剩下。 </p><p>“它们都没用了。”男人和我一起看着胶片,说。 </p><p>“你要去哪里呢?” </p><p>“我准备搭辆车,我要去参加一个葬礼。” </p><p>“谁的葬礼?” </p><p>“艺术之神的葬礼。”男人这样说。 </p><p>“艺术要死了吗?” </p><p>“是的,我也快死了。” </p><p>我陪男人坐下来,我掏出香烟分给他。 </p><p>“你叫什么名字?” </p><p>“我叫电影之神。”男人叼着烟凑过来借火。 </p><p>“你也快死了?” </p><p>“很快——当孩子觉得没必要再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我就死了。” </p><p>“那谁会活着?” </p><p>“谁知道?大家都会死去。” </p><p>“你长得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我说。 </p><p>“我从没想过要活成别人想象中的样子。” </p><p>我们沉默着呼吸尼古丁和焦油。 </p><p>“你不会死的,我在写剧本,我还要拍自己的电影。” </p><p>“谢谢你,但我会死的,新媒体之神要来杀我了。” </p><p>“那我在努力些什么呢?”我有些想哭,我几乎落下泪来。 </p><p>“你可以站在摄像机旁花十几天等一场合适的风,但别为我努力。”电影之神把烟屁股扔在地上。“是你们让观众相信在那一刻真的会有风来,不是我。” </p><p>“所以根本没什么神启。”我说。 </p><p>“是的。”电影之神伸出手比着大拇指,一辆破烂的巴士从远处驶来,停在我们身前。 </p><p> </p><p>我醒来。 </p><p>已经是白天了,我发现自己躺在沙发上,盖着大约是晚归的母亲盖上的薄毯。 </p><p>披上大衣,我来到大街上,时候大约还很早,并看不到什么行人。 </p><p>一个年轻人在街口摆弄照相机。 </p><p>我走过去,问:“能给我拍一张吗?” </p><p>“能的先生,三张一元钱。” </p><p>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里面有喝酒找的一元钱。 </p><p>“拍三张吧。”我说。 </p><p>我先是从衣兜里掏出香烟盒,拿了一根叼在嘴里点燃。 </p><p>朝青年使了个眼色后,他拍下第一张照片。 </p><p>我又从地上捡起一个小石头,作势要抛出它。 </p><p>“现在!”我喊到。 </p><p>用尽全力,我把那块石头扔得远远的。 </p><p>“我不知道怎么拍,先生,我不擅长动态摄影。”青年一边按下快门,一边讲。 </p><p>“再来。”我几乎是在尖叫,捡起另一块石头。 </p><p> </p>
写对话的一次尝试和练习,夹杂大量个人感想和喜好私货。
“时代是最大的暴力。”
不够有力,像蜂拥人潮中被挤退的身不由己,而非被揍得头破血流的力不从心。
我能理解从主角的失意落魄出发、反映出艺术、电影二者生命力的消逝,但一是主角的惨不够;二是女人们和主角的对话云山雾罩,很难联系到后文点出来的新媒体这个点上,作为对比的效果(如果是这样设计的话)很难说好。
在呈现主角失意的方式上,我蛮喜欢五六点去刚开业的酒吧这个点的。
在构思评论的时候莫名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或许从新生代小孩的视角侧写自己的“导演叔叔”是个不错的角度?
总的来说我觉得跟过往作品有些差距(可能这就是我能bb这么多的原因),不过练习就是这样的啦。
读的时候会感觉很零散,有点像吃了一点跳跳糖,但不多,然后在嘴巴里四处跳,活跃着发出声音但持续时间没有很久,在塞进下一口跳跳糖的时候又会重新跳起来,确实挺有暴力的感觉,看的时候我总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奋力的想要消灭,对抗什么的激情在里面,但这种激情又不够有力,又或者是因为文体,总觉得还是有点散,不太能很集中地爆发这种情绪,不过我很喜欢电影之神的那一段,看着的时候想到藤本树的电影院,参加艺术葬礼的电影也即将被新媒体杀死,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一场浪漫的谋杀。
时代更迭,辉煌过往俱成云烟。
潜移默化中,人们的某项事物的热爱就被转移。
无声无息。
这是隐秘而无声的暴力。
现在杀死了过去。
酷。
遗憾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正如作者所说,艺术之神在哭泣。
仿佛听见一个声音绝望哭喊:艺术已死!
大家都懂但是心照不宣的默认了它的死去。
我只想说,酷!
可能还是稍微偏题了一点,核心内容显得很散碎,语焉不详。
当然,考虑到是一篇尝试性的练习,这些问题无可厚非。
但稍微提一下我的想法,暴力这件事,要么从施暴者出发,要么从受到暴力的人出发,而两者都需要暴力的动态反应,要么做出暴力的动作,要么做出遭受暴力的反应。
只是某个时间的切片的话,自然会是一个平淡的效果,作品就会虚浮起来,软绵绵的,没什么力道。
既然想表达时代是最大的暴力,那么就得让读者也承受到相应的力度才行,打得读者茫然不知所措才好。
我操,牛逼!
我操,牛逼!
我操,牛逼!
是你们让观众相信在那一刻真的会有风来,不是我。!!!!!
喜欢,非常喜欢。感受到了时代的暴力。它并不显得尖锐,因此似乎不够振聋发聩。但艺术的旧时代从来不是被人用斧头劈碎的,相反,它被侵蚀、被淹没、被消解。在大众的眼里这个过程悄无声息,他们拥抱新时代,只要新时代能取悦他们。
一些浅薄的解读。第一段,这个时代更快节奏、更丰富、更新鲜,信息太多太多,以至于阅读变成一种攫取信息的能力——“高效的阅读!”,于是文字死去,只留下信息的残骸。第二段,父亲漠视这场消亡,现实和电视里的画面同步了。第三段,遇到电影之神,一个细节:“天气很好,自然光打在我俩的脸上,造出很合适的阴影”,光影,这是导演从拍电影的角度出发会考虑的事,主角对世界的视角都源自他对导演电影的爱;然后是这两句,“我从没想过要活成别人想象中的样子”,“是你们让观众相信在那一刻真的会有风来,不是我”,一句是创作者(作者)对艺术的尊敬,一句是艺术向创作者的致敬。最后一段像是一种反抗,或许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另外,年轻人说“我不擅长动态摄影”——这是作者的一种讽刺吗?动态摄影,是否就是暗指已经要消亡的电影?
总之很喜欢这种风格,相比于单纯地堆砌意象,用情节来隐喻显得更具有包容性。节奏也很舒服,大力夸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