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格子 </p><p> </p><p>评论:笑语/求知 </p><p> </p><p> 凯勒·默林站在佩奇议员家略显昏暗的待客室里,夕阳把影子拉得像一具被吊起的尸体,手中的议员奖杯沉重得令他安心,他发现自己的手一点都没有颤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已经不会再因为自己即将要做的事而颤抖了呢?是因为刚刚为自己开门的门卫甚至没有认出自己,只是把自己当作来抗议的难民吗?是因为那个女记者临死前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着措辞浮夸,引导网暴的标题党新闻吗?还是因为,在得知胜诉,走出法院的那一刻,迎来的不是恭喜和祝福,而是唾弃、辞退、殴打甚至于枪击呢……</p><p>默林的手指反复擦过奖杯上铭刻的烫金字母,“敬正直的巴里·佩奇”,尊敬的巴里·佩奇议员日理万机,于是他这位“难民”的等待时间就显得额外漫长,将他的思绪一并拉远到已然鲜少问津的十年前。</p><p>他想起自己也曾拥有过这样漂亮的一面墙,锦旗、奖杯、奖状,编织成短暂易碎的轻飘飘的过往。十年的时光太漫长,以至于他已经忘记了哪个时刻起,他已经完全告别了这些一触即破的记忆,主动或被动地舍弃了曾经最珍视的“老师”这个称谓,不再对暴力感到恐惧,奖杯于他的意义,只在于分量。</p><p>是的,分量。</p><p>走廊里响起频率稳定的脚步声,默林记得这脚步声,它总是彻夜在梦里响起,带着虚假的笑容或是愤怒的声讨,他想起听证会上佩奇议员的声音:“我们绝不允许任何潜在的威胁靠近我们的孩子。”那声音在麦克风里有些失真,却永远在凯勒的鼓膜里生根。他笑着对记者说:“正义必须被看见。”这成了他们的标题,成了他们的口号,也成了默林家门外大红油漆刷下的标语。</p><p>他看了看时间,三十四分钟。</p><p>他在这里等待了三十四分钟,好像等过了自己人生的三十四年,他几乎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仿佛心跳也在与越来越近的脚步声共鸣。夕阳已经完全落了下去,接待室里一片昏暗,他稳稳举起奖杯,开始默数。</p><p> </p><p>咔嗒。</p><p> </p><p>门开了,奖杯也应声而下。</p><p>第一下砸在肩胛骨,声音像枯枝被靴底踩裂的回声。佩奇发出惊慌失措的痛呼,试图逃离。第二下已经落在他的太阳穴上,血溅在《欧洲近代史》的精装封面上,如同一幅拙劣的抽象画。默林将他拖回接待室。第三下、第四下……直到镀金的杯口粘满碎发和骨屑,直到议员的身体瘫软波斯地毯上,像一袋漏了米的破麻袋。</p><p>默林将他的身体摆正,倚着接待室的沙发面向自己跪好,将奖杯上的血迹和指纹擦拭干净,从窗户翻离。</p><p> </p><p>他戴上兜帽向会场走去,巴里的女儿,年轻的社会活动家莉莉·佩奇正在那里准备晚上的讲演,以至于错失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p><p>他要向她和所有人证明,自己的确是恶魔,却不是她描述的那一种。</p><p> </p><p>会场外临时搭起的灯架把夜色切成一格一格的冷白光。凯勒·默林把兜帽压得很低,像一道被剪下来的影子,贴着围栏滑进后台。</p><p>后台比他想象的还乱:横幅、易拉宝、没贴完的标语——“让真相发声”。他伸手抚平一张卷边的海报,指尖在“真相”两个字上停留了两秒,无声地笑了一下。</p><p>杂物间里多余的工作人员制服还不少,他随便套了一件在身上。</p><p>莉莉·佩奇在舞台中央彩排。</p><p>她穿着黑色西装外套,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银色话筒徽章——那是她父亲去年送她的“成人礼”。她每念完一段稿子,就低头在便签上改词,羽毛灯光把她的睫毛在颧骨上投出一对极薄的刀影,显得专注又自信。</p><p>凯勒在侧幕条旁站定,隔着十二米距离看她。</p><p> </p><p>十二米,恰好是当年教室第一排到讲台的距离。他曾在那段距离里无数次举起手,示意学生“可以开始提问”。</p><p>他的思绪蔓延到自己第一次站上讲台,他将“<em>Rara temporum felicitate, ubi sentire quae velis, et quae sentias dicere licet.</em>”(人们敢想敢说是时代的馈赠)写在黑板的左侧,用粉笔重重圈出 rara(稀有)与 licet(被允许)两个词,然后转身告诉学生:“你们今天能大胆地质疑我,请记得——这并非理所当然,而是这个时代的馈赠。”</p><p>他没有想到自己就死于这一份时代的馈赠。</p><p>就好像他也想不明白,11岁的莉莉究竟是从哪里编造出了那么详细的细节,那么震慑人心的过程,自己如何在地下室对她施暴,又如何威胁她闭口不言。然后又将这一切告诉那些擅长煽动的记者,连同自己的身份和住址一起。</p><p>以至于,就连法庭的判决都无法向人们澄清,他从未拥有过一间有地下室的屋子。</p><p> </p><p>“屋子说不定有暗门。”</p><p>“他说不定有别的房产呢?”</p><p>“莉莉是个好孩子,一定有个地下室,只是被默林藏起来了……”</p><p> </p><p>陷入回忆的夜晚不会太长,在默林回忆到那位自称正义的警员持枪袭击自己,让他“滚出南安普顿”的时候,莉莉的演讲开始了。</p><p>“谢谢大家来听我的讲演,我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被老师伤害的小女孩,最终鼓起勇气,赶走了恶魔的故事。很多人不止听过一次。”</p><p>默林,作为被赶走的恶魔,站在后台看着她的背影笑了起来。</p><p>“但我其实是无比幸运的。勇气、支持、信任,不管缺少了哪一环,我都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一段痛苦的回忆。我会自责,我会,我会崩溃,我会不断地反刍那段记忆并默默问自己,我到底做错了什么……”</p><p>默林回忆起这十年来纠缠着自己的梦境,看不清面貌的人居高临下地对自己举枪,发出的子弹仿佛有灼人的圣光,带着审判击碎自己的心脏。</p><p>“而我的这份如果,是许多人的当下。”</p><p>“十年前,如果没有你们,我不会有勇气站出来。”</p><p>“所以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把这份勇气分给所有人。”</p><p>“被伤害不可耻,伤害别人才可耻。所以请各位不管经历了什么,都勇敢地说出来,我们会支持你,陪你一起度过。”</p><p>“有一句拉丁语的谚语,与各位共勉。”</p><p>“<em>Rara temporum felicitate, ubi sentire quae velis, et quae sentias dicere licet.</em>”(人们敢想敢说是时代的馈赠)</p><p>“沉默才是对罪恶的纵容!”</p><p>默林猛地抬起头,他感觉久违地,某种怒火从自己压抑的身体里迸发出来,他拿起后台多余的木料,大踏步走上舞台,对着莉莉重重挥下。</p><p> </p><p>木料划破空气,呼啸声从话筒传出嗡鸣。</p><p>那是一根拆自布景框架的松木,带着毛刺与钉子,像一柄仓促铸就的审判。</p><p>它砸在莉莉太阳穴的瞬间,发出钝而湿的“嘭”——像熟透的果实坠地,又像十年前法庭木槌的最后一次落音。</p><p>女孩踉跄前倾,昏厥倒地。话筒“嘭”地滚落,发出一声巨大的杂音,呼啸着掠过观众席上空。</p><p>观众席爆出第一声尖叫,随后是第二声、第十声——浪潮叠起。</p><p>默林没有停。第二下落在她后脑勺上,像当年他肩膀子弹击穿时溅出的血。</p><p>默林浑身是血地起身,一时之间,甚至没有人敢上前。</p><p>“默林。”</p><p>“是默林……”</p><p>越来越多的人认出了他。</p><p>血顺着他粗糙的手上的纹路流到他的袖口,然后流到他捡起的话筒上。</p><p>他声音沙哑,已不再有年轻教师的清澈和意气风发,他站在台上,一如他曾经站在讲台上。</p><p> </p><p>“我是凯勒·默林,”血顺着话筒的金属网纹滴落,在木质舞台上砸出细小的、暗红的花,“也是你们口中的恶魔、强奸犯、不配活着的人渣。”</p><p>“莉莉这十年有勇气、支持、信任。我只有一间地下室,”他表情平静地仿佛没有刚刚在众目睽睽之下袭击了一个少女,“只有一间你们编造出来的,子虚乌有的地下室。”</p><p>“我永远无法证明自己没有的东西。”</p><p>“所以我也不会再试图向你们解释什么。”</p><p>“南安普敦的阳光不过是虚假的灯光,为了满足你们挥刀的欲望和饥饿的正义感搭建的舞台……”</p><p>后台的电闸上的定时装置发出一声脆响,舞台的灯光应声而灭。</p><p>黑暗里,只有人群仓皇的惊呼和默林逐渐远去的声音。</p><p>“如果真相没有獠牙,那么谣言就会失去理智。如果诬陷没有代价,那么‘正义’就会变成任人取用的利刃,只刺向无辜者。”</p><p>“我来做那个代价。”</p><p> </p><p>而当人们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想要追上他,想要了解更多的时候,却发现,默林已经消失在了夜色之中,就像他从未出现过一样。只留下那个沾满血迹的话筒,静静地躺在舞台上,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p>